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如何贴得紧

作者:超级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1-12-30

文章作者:本报记者 曹茸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

从年初发布的中央1号文件,到年中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有一个词被圈内圈外各界人士频频提及——“科技与经济脱节”。在日前农业部科教司召开的“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座谈会”和“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促进农业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座谈会”上,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是农业科研院所负责人和农业企业家们议论最多的话题。与会者一致认为,彻底解决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问题,一定要提高科研院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

如何认识“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到底意味着什么?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和科研单位作为创新主体有什么不同?企业对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有什么帮助?带着这些问题,科研院所负责人和企业家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方向的定位已经明确,促进企业创新的思路已经明确,关键是企业在哪些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企业与科研院所以及大专院校怎么合作,企业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处于什么地位。

“‘技术创新’一词出自经济学家而非科学家,是指生产要素的组合,创新的最终目标不是‘创造新的东西’,而是让新的要素组合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企业是技术创新投资和收益的主体,科研是技术创造的主力,是接受投资进行研发的主体。”福建省农科院院长刘波解释道。

大北农科技集团副总裁宋维平博士认为:“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中,技术创新是商业行为而非科学行为,是指产品的创新。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转换器,没有企业的参与,技术创新无从谈起。”

“技术创新要以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为出发点。企业的平台正是以产业和应用为目标,技术资源在企业平台上有效整合,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产品,因此能有效解决‘两张皮’问题。”奥瑞金种业公司事业部总经理刘素霞说道。

可以说,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在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中处于关键环节和核心地位。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敏锐把握市场需求,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为此,新希望集团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科管部部长刘辉芬建议,“要重视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在国家制定科技发展计划,特别是在制定重大科技项目指南时,一定要吸纳民营企业代表参与,否则,科技研发与生产实际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现状仍然不能解决。”

关于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关系及各自地位,刘波提出了“技术创新的580%”,即:80%科研单位必须与企业结合,以提高科研效率;80%研究项目必须来源于生产实践,以利于成果转化;80%技术成果必须产生经济效益,以减少无效研发;80%科研经费必须投向研发机构,包括企业的研发机构;80%生产企业必须与科研院所建立联合技术中心。

彻底改变评价体系“唯论文”积弊

是“唯论文”还是“为产业”?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才是彻底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的核心所在。

“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论文导向严重,导致科研人员一味追求论文、成果,而不考虑其成果是否实用。而衡量一个科技人员有没有价值,关键要看他对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有没有作用。”

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何铁林告诉记者:“我们经过调研发现,现有的科研成果只能解决20%左右的实际问题,科研已经滞后或偏离经济发展需要。”

为此,何铁林提出“科研要产品化,产品要产业化”,这与企业家的想法不谋而合。

天津梦得集团董事长于静直言不讳地说:“企业需要的是实用科技,而很多专家提出的技术在企业并不实用。比如,针对奶牛乳房炎这个病,至今还没有一项技术能根治这个病,为此,不少进口奶牛都淘汰了,一头就损失2.8万元。”

“在科研评价体系中,论文、成果是硬件指标,那么服务‘三农’的硬件指标是什么?”广东省农科院院长蒋宗勇说:“1号文件下发后,省内21个地市都找到我们要签科技合作协议,这证明地方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只有同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双赢’,如何让服务‘三农’的科技人员有实惠?如何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考核?”

“我们评价一篇论文的优劣有‘影响因子’,那么科技服务可否也设立一个‘影响因子’,由他的服务对象,比如基层干部和农民来打分。”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郑建初建议。

吉林省农科院已经不把SCI作为科研人员考核的硬指标,副院长赵玉民认为:“实用技术论文没必要攀SCI,很多在实验室里作出来的SCI都脱离实际。”

不难看出,科研院所的论文导向和企业的效益导向,常常发生分歧。

为此,新希望集团科技管理部部长刘辉芬提出:“建立科技成果的评估机制,消除成果转化中企业与科研院校之间的鸿沟。”她认为,虽然很多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了各类产学研合作关系,但在面对科研院所的成果时,企业却不敢很快实施和转化,导致很多有技术含量的成果流失。究其原因,是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可以对成果转化后的长期效果予以测评。

培育人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技术易得,人才难求,这是许多企业家的呼声。

“现在农业企业非常欠缺管理人才,五六十万元的年薪未必能聘到一个满意的好厂长。引进奶牛容易,如何管理好,发挥出效益很难。”于静感慨道。

于静说,作为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的综合试验站,梦得集团并不在乎每年获得的几十万元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得以与李宁院士等许多高层次的专家建立了联系,并且在多所农业大学设立了奖学金,以增强社会影响力,吸引人才。

陕西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董事长燕君芳对此深有感触。她从大学毕业后开始创业至今,企业实现了向全球发展、向产业链、向高标准、高端产品发展,完全得益于人才。借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这个平台,本香集团实现了与国内外权威专家、优势科技资源的无缝对接,每年派出本集团公司两批人去国外企业或科研院所学习培训,每年为本企业或社会培训两拨产业工人。她认为,目前的人才培养都靠企业来做,政府其实还有更大的作用可以发挥。

宋维平说:“优秀的农业科学家可以通过‘千人计划’等各种方式引进,但是农业企业家是较难通过引进方式解决的,需要国内自己培育。”

山东冠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安学丽认为:“目前的科企合作大多还是项目合作,吸引科研单位人才向企业流动还存在许多问题,建议出台具体的政策办法,引导科研单位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尽快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据统计,2011年,全国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万多家,拥有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人员67.4万人,在这些龙头企业中,仅有1.36万家龙头企业建立了专门的研发中心,其中科技研发投入占企业年销售收入比重超过1%的龙头企业仅占总数的8.3%。新希望集团每年按销售总收入的3%投入研发并列入年初预算,自主研发项目占全部科研项目的比例达到41%,自主研发专有技术成果占到全部专有技术成果的近50%。刘辉芬指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研发投入仍然不足,迫切需要政府在项目资金、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建设等引导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为此,宋维平呼吁:“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商业化开发有悖公平原则,重点应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同时对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给予更大优惠比例,这也是激励农业类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有效手段。”


上一篇:2020年现代农业路线图:自给率降至90%以下

下一篇: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

热 点 推 荐


扫码关注

姓名*

电话*

需求

技术支持:包推侠